
机器人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而机器人只是一种为达到教育目的而使用的工具。使用什么教具,哪种机器人模型,重要的无非是利用好工具,发掘出其中的教育功能,让孩子在机器人课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才算达到了机器人教育的目的。

一,通过学校、少年宫、少科站等单位吸入机器人爱好的部分学生,组成智能机器人学习小组,以学员制进行活动,并可代表地区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这种形式是机器人进入中小学生视野最初、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把机器人技术学习放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普及,在大中型的城市中非常的普遍,开设情况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较成熟。

三,把机器人教育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一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种形式正在形成期,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常规性开设正在起步。
2018年4月28日,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这无疑会为信息技术学科带来新的活力,对今天信息技术教育重软件应用轻视编程开发的局面,未来将会有所改善。

四,机器人教育作为研究性课程的形式进入中学,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机器人教育的长期性、个性化决定了如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形式推广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研究性课程的地位决定的课时不足,以及班额过大决定的组织难度,这都会影响机器人教育的整体推进。

目前,一些学校也在加入机器人教育课程,让孩子接受新式教育。这种情况下可以表明,机器人教育对孩子而言是有积极正面的影响的,家长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去上几节课体验体验,如果孩子对机器人感兴趣,家长应该支持。